旗袍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服饰,充满着浓郁的东方色彩,举手投足尽显优雅。它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经典样式,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骄傲,承载着中国女性对美的追求与诠释。
旗袍服饰由出现、繁荣到式微,再到现代改良版,历经百年,从未间断,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从何时起,于何时变,都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呢?
(资料图片)
线来针去日日忙
在河南省郑州市棉纺西路,参天的梧桐树,把一条不宽的马路遮盖得严严实实。老郑州人的“记忆博物馆”——国棉四厂,就藏在这里。在国棉四厂中街,有两家不足20平方米的旗袍裁缝店,虽历经几十年光阴流转,却依然固守原生态,秉持着老一辈手艺人的匠人精神。
徐桂华已经在四厂生活了几十年,经营着一个名为小徐制衣的裁缝铺。店铺不大,一眼望去就可以看完全部摆设。一张桌子,一个缝纫机,一个招牌,一墙布料,就这样把裁缝铺一直延续至今。桌子上摆放的剪刀已经跟了他十八年,剪刀把儿已经被磨薄,徐师傅的手上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40多年前,“上海土著”李德胜,带着一身旗袍手艺和家人定居郑州,开始在这个完全陌生的中原城市扎根生活,经营一家名为一生幸福的旗袍店。拥有多年裁缝经验的李德胜,早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于帮助客户推荐何种颜色、款式的旗袍,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技巧。他说,“顾客一走进门,我就知道她适合穿什么衣服。旗袍挑人,人挑旗袍,这里处处是学问。”
从岁月深处一路走来,旗袍都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又如何成为女性优雅的代名词呢?
清代:男女老少普遍穿着
旗袍的原型是长袍。从字面上理解,旗袍即“旗人穿的袍子”。
满族人入关前,长期居住在东北长白山一带,属于游牧民族。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直筒式的袍,这种服饰长至脚面,可以很好地抵御寒冷。下摆肥大、四面开衩,便于骑马打猎。
图源网络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个部落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将其统治下的人分为“八旗”,满族人全部属于旗人,“旗人穿的袍子”,故而被称为旗袍。这种袍子适应当时的环境,适合当时人们的需求,因此被男女老少普遍穿着。但此时的旗袍,重实用、少装饰,只是现代旗袍的雏形。
满族人入关后,生活开始逐渐汉化,旗袍也发生了变化。男女在款式上开始不同,女性旗袍装饰逐渐变得复杂。到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甚至有的袍子整件全以花边镶滚,几乎难以辨别原本的衣料。这个时期女子所穿的袍,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的真正始祖,但此时的旗袍只在宫廷中流行,并没在民间普遍穿着。
民国:奠定女装不二地位
图源网络
辛亥革命后,旗袍开始逐渐在民间流行,并吸收汉族服饰文化与西方服饰文化的长处,不断融合、改良,经历了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也就是此时,旗袍奠定了在中国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此时的旗袍由于受外来文化、社会变革、人文思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结构、款式、风格等方面都有了根本的变化。改良后的旗袍,袖子的长度逐渐变短,出现了长、中、短、无袖之分,还有喇叭袖、连肩袖、荷叶袖等。衣身有了前后分片,胸部和腰部出现了省道,更加凸现了女性胸、腰、臀构成的“S”形曲线。
一批很有影响力的女影星如胡蝶、阮玲玉、白杨、周璇等都在银幕上展示过不同的“旗袍形象”。北京、上海等地的女学生也开始穿改良的旗袍,很多学校还把素面旗袍定为女学生的校服。各大报纸杂志还开辟服饰专栏,讨论分享旗袍的式样。一时间,穿旗袍成为当时女性追逐的时尚。
现代:大胆突破常试常新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旗袍又开始了新的崛起。
近几十年,旗袍受国际时装流行潮流的影响颇大, 无领、低胸、高开衩、紧腰身、超短、裸背等各种形式变化无穷,纽扣、拉链、花边、印花等工艺大量运用,大胆突破了旗袍的旧有模式。
图源网络
现代设计师们在裙装流行的时候,还将旗袍元素融入裙装设计中,设计出“旗袍裙”,在连衣裙的款式设计上运用旗袍领、开襟的方法等,使旗袍又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类服饰兼具旗袍的优雅,又方便日常行动生活,颇受市场欢迎。
在今天五花八门的影视剧或电影中,但凡牵涉到民国时期,剧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位身穿旗袍的美丽女子。在婚礼庆典,国内外重要社交场合中,也常见旗袍的身影。这些都反映出在当今人们的心目中,旗袍与身份尊贵的女性紧密结合,已然成为能够代表中国女性之美的典型服饰。
影视剧《司藤》中的旗袍
一部旗袍史,半部文化史。旗袍的演变历史可以称为中国审美与思想的转变史。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化的开展,现代人,尤其是女性对于衣着的想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不再盲目追求华美与艳丽,也不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她们更加注重展现女性的美,更加注重衣服自身所带有的典雅气质。旗袍的发展史中,也包含着现代人追求思想进步、社会发展的梦想。
参考资料:
艺术理论《浅析旗袍的发展与演变》
纺织学报《旗袍三个发展时期的结构断代考据》
科技信息《论旗袍款式的演变与发展》
版权声明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观新闻)所有,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违反,依法保留追究权。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