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读书 | 那个悠然独坐的人在想什么——奚美娟散文集《独坐》读后_新动态

发布时间:2023-06-11 21:35:13 来源:

《独坐》是表演艺术家奚美娟女士的第一部散文集。我有点惊讶她到现在才出第一本书,但也觉得这样很好。这位平素静谧悠然的人,几十年的成长经历和演艺生涯,几十年的阅读、阅人、阅世;观影、观剧、游历和沉思,或显或隐,都在这本书里。这样的书,自然有分量。

因为经常读到奚美娟老师落落大方的文字,也有机会当面听她谈表演和文学,所以我对她文字的火候毫不惊讶,但依然被她信手拈来的那些带专业特点的表达所吸引:台词状态,收放自如,心理逻辑,滋养物,触发点,老派的职业精神和规矩,电影的世界性,“戏保人”,没有浪费的镜头,眼神能接住,等等。

我注意到,在她的笔下,有些字眼的出现是特别高频的。出现最多的是:专业。其次是:职业演员。


(相关资料图)

“我认为王(玉梅)老师塑造艺术人物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专业标准。”

“……这是一位职业演员的专业精神。我所说的专业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专业素养。”

“但这男中音磁性响亮的声音那么专业且具有美感,一下子把我们惊醒了。……这个家庭剧团不是草台班子,而会呈现一场极为专业的演出。”

“我们的剧组是一支很专业的团队。”

“这其中,职业演员的专业精神是贯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

“对于培养职业演员,如果不谈专业性,就等于在心中不设高度。”

她不断地强调着表演的专业性,说明在她心中,演员这个职业,是多么神圣;艺术创作者的专业精神和创作本身的专业规律,是多么重要。由此我明白了:这么多年,她能够坚持探索、精进不已,是有源头的;她的艺术生命如同被时间祝福的花一样始终绽放,是有道理的。

她的笔下还经常出现“我想”“我常常想”——“我想,在国外游历,有时候面对大自然,会觉得人很渺小,但有时候,面对一个个体的人,在他身上折射传递出的信息,又会觉得人强大有力。”“我想,这其中,只有一个硬道理,就是: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我常常想,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知……”“我想,这样的艺术创作关注点的分布,正反映了一个成熟的文化环境,也是市场化经济的需要和人文价值坚守之间长期博弈后取得的平衡结构。”

不禁感慨:她真是一直在思考。尤其对表演艺术、对文化传承、对人文环境,她几乎是随时随地在省察,在深思,在参悟。如同她很早就有的阅读习惯,思考也是她的重要习惯。阅读和思考,正是她“独坐”的内容,安静而丰饶的“独坐”,造就了一个饱满的内心小宇宙,造就了这样一位表演艺术家。

对一本书,大家通常会注意它写得怎么样,但其实,在下笔之初,写什么,不写什么,也是很重要的。《独坐》写意而自如地写了那么多艺术家、作家:黄佐临、周小燕、吴贻弓、张瑞芳、秦怡、张洁、李敖,甚至写到了小津安二郎与是枝裕和……这足够吸引读者的目光。而我,作为写作者,却注意到了作者的“不写之写”,或者说,我在《独坐》的空白处有了一些发现。比如,作者一点都没有沾染演艺界“事故多发”的自得和自恋,相反,可以说在行文中她完美避过了所有可以“秀”自己的地方。在整本书里,既看不到观众对她的热烈赞美,也看不到她各种获奖、领奖的高光亮相。甚至她写到参加《花样姐姐》拍摄到了西西里,要在意大利贵族府邸拍摄一场舞会,大家在服装租赁公司挑选欧洲宫廷礼服,而她最终还是穿了自己从上海带去的大红对襟中装,为什么?因为所有礼服,“没有合适我的体形的”。我想了一下,应该是她的身材太纤瘦了,欧洲人常见的尺寸对她而言都太宽大了。作为一个演员,长期保持身材可以说是一项成就,而她,还是连一个字都不肯夸一下自己。

如果你和我一样安静地、仔细地读完《独坐》,想必你也会在书里看到这样一个“大女主”形象:她温婉、谦逊,轻声细语,分寸感极强,她是雅致脱俗的;但在内里,她有自己的主见和定力,因专业水准而自信,她有一种行业高手的强大和从容。更难得的是,她微笑着与时间成了好朋友,始终有足够的好奇心和探究自觉,始终追寻着艺术的理想境界,她步履不停而身姿轻盈,像一阵五月里的微风。(潘向黎)‍‍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