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刘越)6月17日,第十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本届年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承办。
(资料图)
本届年会以“施特劳斯与古今之争”为主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海内外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施特劳斯与古今之争”“施特劳斯与中西古典传统”“施特劳斯与现代性问题”“中西经典与解释”“中西古典学领域其他议题”展开研讨。
主题报告现场/主办方供图
重思古今之争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颜梅表示,在新时代,我们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而本届古典学年会正是在古典学学术领域对这一问题的答卷。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古典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飞回顾说,施特劳斯解读经典、理解古今之变的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思想的复杂性及古今之变,而这有助于重新激活中国学者对中国古典思想的认识方式,重新领会中国古典思想诸多深刻精妙之处。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教授、古典学专业委员会顾问甘阳表示,施特劳斯研究政治哲学的核心要义在于理解政治而非参与政治,当我们阅读和理解施特劳斯时,要对其本人的思想与“施特劳斯学派”保持清醒的区分。施特劳斯开创的政治哲学本质上并不是“学科”或“专业”,而是以西方文明整体作为思考对象,思考西方的现代性危机与命运。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小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丁耘、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志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分表发表主题报告。
刘小枫在以“什么是《自然正当与历史》的根本关切”为题的报告中表示,透过《自然正当与历史》的文脉,发现施特劳斯最为重要的关切未必是启示与理性之争或古今之争,而是哲人与哲人之间的品质差异——追求快乐抑或追求高贵。
丁耘以“‘古今之变’再思考——如何接着施特劳斯说”为题,提出古今之变要尝试突破政治哲学史的架构,从形而上学(包括神学)、自然哲学等方面进行思考;在研究中国现代性问题时,尤其注重从历史性、历史意识的角度考察无限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林志猛的报告主题为“施特劳斯论尼采的新自然观”,尼采认为启蒙哲人教导通过技术征服和修正自然,最终导致抹平人的自然差异的畜群道德,而真正哲人的使命在于,征服现代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极端僭政,复归高贵的自然,抵挡人的自然滑向深渊。
吴飞的报告题为“文质之辨与历史哲学——对历史主义的一个回应”,普遍历史诞生于具有强烈目的论的救赎历史,其起初具有目的论信念,但失却目的论的普遍历史观蜕变为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另一种历史哲学的可能性在于中国传统历史哲学思想。
以古典学切入中西文明
在圆桌讨论环节,围绕“古典学与中西文明”的主题,共九位学者分别阐述了相关见解。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教授张志强认为,在中华文明的整全视野中,经史是一体的,六经皆史,强调经学与史学的共同根源,而非用史学消解经学。经史并举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中国哲学的特质从而内在地消解经学的教条主义倾向。从经史子集的整全性出发,理解中国哲学的时代使命,将其纳入中国哲学对中华文明的哲学承当中来,是今天中国哲学的时代责任。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认为,当代帝国基于洛克式“低俗而稳固的基础”。市民社会或曰商业社会建立于人“最低”的欲望上,而高贵是一种“最高”的欲望,人性的欲望越上升,越会接近精神上的“殊死搏斗”。现代帝国中,人在欲望上愈发一致,那么精神上是否可能达成一致呢?这是我们思考精神全球化的重要进路,也是施特劳斯给予我们的重要提示。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文明认为,我们应当思考学术界能够做些什么。对于古典学的身份问题,只有彻底反思启蒙以来的人文学传统,才可能真正成立新的古典学。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文江指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理解中西古典学术的重要途径。中国学者在理解西方文明的同时,理解中国文明的位置,正是中国学术的现代抱负。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戎女提出,施特劳斯站在西方文明内部看待西方文明的古今问题,我们也应从自身的问题意识出发,思考中国文明如何借鉴施特劳斯对西方文明的探究,将中西思想交流的研究落到实处。
重庆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文涛指出,西方文明的两个基本元素为启示与理性,施特劳斯对这条线索解释得最复杂最透彻,但理解越深越透,我们越发现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本质不同。中国文明的未来道路,必须在反省现代普世主义、重寻古典文明理想的张力之中谨慎探索。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黄俊松认为,施特劳斯晚年致力于疏解古希腊经典,但他做古典研究不是出于“消遣”和“好古”情怀,而是为了直面西方世界的危机,具有当下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孟琢认为,语言文字和古典文明具有先天的契合性,语言文字伴随整个文明的发展脉络。汉语汉字对意义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民族的文化思维,是哲学的温床。汉语汉字研究可以通向中国文明的建构,学者们可以从“小学功夫”开始,“自小而大”,“小大兼备”,兼具文字训诂和思想文明的研究向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彭磊表示,古典学年会的“跨学科”特性,是一场中学西学各个领域学者沟通交流的盛会。在专业化的研究如何通向对原初、根本性问题的反思上,古典学可能是一条有益的路径。古人讲究文以载道,在今天,若将“文”视作当代学者们安身立命的专业学科,那么“道”即我们不可忽视的整全。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