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为人不知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

发布时间:2023-08-10 14:20:38 来源:腾讯网

原标题:为人不知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主题)

荣宏君:我写这本书就是为让大家不再有“不知张伯驹”的缺憾(副题)

齐鲁晚报记者 马纯潇


【资料图】

你去过故宫吗?可能很多人去过。你知道张伯驹吗?可能很多人会摇头。你知道有句话叫“为人不知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吗?可能很多人不服气:凭什么这么说?

如果你读过《翰墨传奇:张伯驹与故宫国宝》这本书后,很可能就会认同这种说法。

7月底,本书作者——著名文史学者、画家、作家荣宏君亮相济南书博会。在结束推广活动之后,他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聊张伯驹,也聊他自己的一些经历。他说他写这本书就是要让大家不再有“为人不知张伯驹”的缺憾。

为何要写张伯驹

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荣宏君刚刚在书博会上与著名作家岳南进行了一场对谈。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对谈的主持人、河南文艺出版社编辑刘晨芳说充分见识了两位山东籍作家的“名人效应”。

岳南的名气当然大,他的《南渡北归》在出版十年之后每年仍有十多万册的销量,而荣宏君也不遑多让。还不到50岁的他此前已经四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讲台,讲过张伯驹,讲过郑板桥,讲过苏东坡,这使得他名声大噪。他的名气甚至一度比家乡曹县还大。当然,现在曹县名气大了,他也成了“宇宙中心”走出来的作家和学者。

但是荣宏君说,他不在乎自己的名气,他在乎的是张伯驹的名气,张伯驹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知道、了解、热爱、崇敬。

荣宏君为什么如此崇敬张伯驹?他是如何与张伯驹结缘的?他又为何要写张伯驹?这与荣宏君的个人经历有关。

荣宏君生于1973年。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在青年时期遇到过不少挫折。上世纪90年代,他先是高考失利,之后只身一人到北京学日语想去日本留学,又因经济上负担不起不得不中断学业,无奈之下开始了艰难的北漂生涯。幼时即喜爱书画的他偶然结识了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1922-2007),随即投身史先生门下,学习文史鉴定,书画技艺也随之精进。

史树青先生之前的几位弟子都先后改行,去了拍卖行,当了鉴定师,只有荣宏君继承了他的学术衣钵,所以他对这位关门弟子格外器重。而荣宏君对于史先生在自己困境中的提携之恩更是感激莫名。

荣宏君说,在跟随史先生时,经常看到老师书写一副对联:“树木新栽休斧伐,青山长在有柴烧”。这副对联巧妙地嵌入“树青”二字,且对仗工整,立意新颖,令人拍案叫绝。史先生告诉他,这副对联是张伯驹特意为他作的,还用独特的鸟羽体书法写了送给他。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与张学良、袁克文、爱新觉罗·溥侗并称“民国四公子”。史树青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就认识了张伯驹先生。张先生是诗词大家,每到春暖花开之时便会呼朋引伴诗词唱和,史先生多次以学生辈的身份参加雅集,嵌名联就是在这种场合下张伯驹先生为史先生创作并书写的。

史树青先生不止一次地给荣宏君讲述他与张伯驹交往的往事,特别是每每说到张伯驹不惜典屋鬻钗为国护宝时,便激动起来,不停地赞叹:“民族英雄,民族英雄啊!”对于张伯驹先生未能得到社会上更广泛的承认,史先生则是摇头叹息。

史先生说,他与张伯驹之间是“师友关系”,他以张伯驹为师,张伯驹以他为友。而这种“师友关系”也正是荣宏君与史树青先生的关系,荣宏君以史树青为师,史树青以荣宏君为友。“也就是说,张伯驹是我老师的老师,这种特殊而奇妙的关系使我对张伯驹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想去了解他研究他。”荣宏君说。

荣宏君开始广泛搜罗资料,以图全面了解张伯驹。这一了解不要紧,他也被张伯驹传奇的一生震惊了。他也很不解,为什么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没有与之相配的知名度呢?

“你知道我国现存最早的书法作品是什么吗——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你知道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什么吗——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它们现在都收藏在故宫,且都是张伯驹捐献的,此外故宫著名的藏品如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宋徽宗的《雪江归棹图》也都是张伯驹捐献的。听到这些藏品的名字,与这些藏品密切相关的‘张伯驹’难道不应该广为人知吗?如果去过故宫却不知道张伯驹的名字,难道不遗憾吗?”

“‘为人不知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荣宏君说,“这句话显然是仿照《鹿鼎记》中‘为人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来的。我认为相比较于陈近南在金庸小说中对武林的贡献,张伯驹对故宫的贡献可能还要更大一些。”

荣宏君也对一些过于夸张的说法进行了澄清。“有些自媒体说故宫一半的东西都来自于张伯驹的捐赠,这肯定是不对的。故宫有180多万件藏品,张伯驹怎么可能捐一半?但是有一点大家需要知道,张伯驹的收藏有一个特点,就是买最贵的、最好的,是‘掐尖收藏’,因此他捐给故宫的都是国宝,是最顶级的藏品”。荣宏君在国外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讲学时,经常有人问他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哪家藏品更好,他的回答是“大体相当,分庭抗礼”,但是他还会补充一句:“北京故宫正是有了张伯驹捐献的藏品,才得以在藏品质量上与台北故宫抗衡。”

随着荣宏君研究的深入,他手头上积累的张伯驹的资料越来越多。由于他在学术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一个把张伯驹事迹广泛传播的机会来了。2017年,央视邀请荣宏君登上《百家讲坛》,荣宏君便决定把张伯驹和他收藏的历代国宝的故事介绍给全国观众。节目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荣宏君顺势将讲稿整理成《国宝传奇张伯驹》一书。近年来,荣宏君收集的张伯驹的资料不断增加,他决定将《国宝传奇张伯驹》补充修订,这就是如今读者看到的《翰墨传奇:张伯驹与故宫国宝》一书。

家国情怀最动人

荣宏君和著名作家岳南是多年的好朋友,他说他非常赞赏岳南老师神采飞扬的文字和把控大场面的能力,他本人尽管也是中国作协会员,但他并不把自己定位于作家,“我是跟我老师史树青先生学考据的,走的是‘乾嘉学派’的路子,因此我关于张伯驹先生的这本书力求每个字都言之有据。”

考证严谨并非文字就不可读。荣宏君说,自己在研究张伯驹先生的时候每每为先生的精神感动,而他最想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感动传递给读者。

张伯驹先生最让人感动的是什么?

首先是对文物对国宝的痴迷。“那是真爱啊”,荣宏君说,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和杜牧《张好好诗》可以说是张伯驹最重要最珍爱的三件藏品,他喜欢到什么程度?他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平复堂”,把自己的园子命名为“展春园”,他还给自己起了个号叫“好好先生”。这些都能说明张伯驹对国宝藏品的喜爱,他甚至为了这些藏品可以舍命。

荣宏君所说的“舍命护宝”的故事发生在1941年。那年,张伯驹在上海被匪徒绑架,索要300万(伪币),显然对方是冲着《平复帖》来的,深陷魔窟的张伯驹叮嘱来探望的妻子潘素:“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僵持八个月后,家人花费重金才把受尽磨难的张伯驹给赎了回来。后来,为了躲避战乱,张伯驹让夫人潘素把《平复帖》缝进贴身衣服里,自己随身携带,举家逃到陕西避祸。

为了文物连命也不顾,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要财不要命”吗?“绝不一样”,荣宏君说,张伯驹先生舍命护宝,固然是出于对文物藏品的喜爱,但更多的是在“为国护宝”,是出于一种民族责任感。他时时刻刻想着绝不能让中国的国宝流落海外,为此可以舍命,更可以舍财。张伯驹收藏展子虔《游春图》的经过让荣宏君深刻了解了张伯驹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

1946年,《游春图》惊现长春。张伯驹立即建议由故宫购买收藏,但鉴于当时的形势,故宫竟然因经费原因“无能为力”。此时的张伯驹由于多年来搞收藏只进不出,家里经营的银行又赔了钱,财力已经不复从前,对于卖家的出价也根本无力承担。怎么办?眼睁睁看着国宝流落海外吗?这是张伯驹绝对不能忍受的,他一面让众多朋友造出“谁卖给外国人谁就是民族罪人”的声势,一面变卖家财积极筹钱。先是卖了自己的“丛碧山房”(大太监李莲英曾经居住过的别墅),又卖了妻子潘素的一些首饰,终于凑足170两黄金把《游春图》买下。后来有人出500两黄金希望张伯驹转让,张伯驹一口回绝。他收藏这些文物从来不为赚钱,而是为国护宝啊。

故事未完待续

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李白《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诗》、范仲淹《道服赞》、宋徽宗《雪江归棹图》,荣宏君对这些国宝一一研究,并将它们的故事以及如何与张伯驹结缘的经过讲述出来。当《翰墨传奇:张伯驹与故宫国宝》这本书最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呈现出来后,荣宏君很激动:“我是在写我老师的老师,也是在替我老师写他的老师。终于了了一桩心愿。”

张伯驹先生将毕生所藏献给了国家,得到了一张时任文化部长沈雁冰(茅盾)签名颁发的“褒奖状”,这张奖状的照片附在书的最后。我们给他的回报是不是有点少了?当然,无论现实给了他多少回报,历史终将会记住他。“古诗有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想张伯驹先生是当得起‘千秋万岁名’的。”荣宏君说。

张伯驹先生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理应受到全民族的尊重,然而在他捐献藏品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的经历都非常坎坷。鉴于本书重点在于讲述故宫国宝与张伯驹的故事,所以对于张伯驹之后的经历并未提及。荣宏君先生不但是学者、作家,更是著名画家,也许这就是画家讲究的一种“留白”吧。

当然,荣宏君还有机会将张伯驹更多的故事讲述出来,包括张伯驹与夫人潘素之间相濡以沫的感人经历。荣宏君说,随着他对张伯驹研究的更加深入,已经与河南文艺出版社达成了继续出版一系列张伯驹研究专著的计划。

张伯驹的故事,未完待续。

来源:齐鲁晚报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