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一则高铁上某女子与哭闹孩子家长争吵的视频热传。结合视频和拍摄者的讲述不难看出,当事孩子不过一岁多,还不太会说话,哭闹过程中家长已尽力安抚,但效果不佳。这时候,邻座女子火冒三丈,一通高分贝“激情输出”要求孩子马上闭嘴,反而让小事变大。这次更多人站在了孩子一边,指责该女子“他只是在哭,而你在闹。”
一段时间以来,高铁上的类似纠纷不少,“孩子欠管教、家长不负责”的批评声颇高。但理性一些看,很多情况实在不能一概而论,不是所有哭闹的孩子都属“熊孩子”,也不是所有无法让孩子“马上闭嘴”的家长都是“熊家长”。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了自主能力却不讲规矩的大孩子,以及明明可以管教却无视公共道德的家长,的确应该抨击。可对于婴幼儿来说,哭闹恰是他们表达需求的途径,时不时地来上几嗓子,实属难免。只是毕竟打扰到了别人,很多家长不想争辩太多,久而久之,反倒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如今的评论区之变说明,经由一段时间的讨论,舆论开始回归理性,更多人开始呼吁“出门在外,将心比心”。
当下网络世界正愈发呈现出多元化、小众化特征,身在其中的我们看似挨得很近,实则可能沉浸在不同的圈层。具体到上述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未育和已育两大人群的互不理解。特别是当前,“小作文”成风、短视频泛滥,一些人稍有不爽就宣泄情绪,还动辄诉诸“网络法庭”,以众人的应和来证明自身的正确。但事实证明,这种操作往往会让不解变成误解,甚至成为彼此攻击、加重戾气的导火索。
公共空间熙熙攘攘,勺子免不了碰锅沿。大家的关切点、容忍度又各不相同,很多事情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存在绝对正确的一方。这个时候,需要大家各退一步、彼此包容。你尊重我的权益、我理解你的不易,很多摩擦都能化解。倘若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都要拿严苛的标尺量一量,放到网上论一论,只会加剧社会的分裂,人群的隔阂。比如,为解决婴儿哭闹可能产生的矛盾,有人要求带孩子的家长必须到车厢连接处哄好,有人建议干脆设置“无孩车厢”,有家长开始自备礼物以表歉意。如此“内卷”下去、割裂开来,恐怕只会让社会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容忍度持续走低。到头来,可能男女老少都要分类乘车了。
公共空间的“公共”二字,代表了平等和包容。该守的规则当然要守,但我们也必须明白,无论带不带孩子,谁在公共空间也不可能实现自我感受的最优化,这不是“吃亏”,而是公共文明的体现。希望高铁上孩子哭闹不要再成为新闻,也希望在高铁车厢外,我们都能有对规则的敬畏心,也有对他人的同理心。(崔文佳)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